当前位置: 凤凰彩票,凤凰彩票注册登录 > 小提琴 >
小提琴我三十多岁开始学琴。因为我娃走上琴童之路,我在旁边陪琴陪的不耐烦,索性自己卷起袖子上阵。所以我经历了初学者和琴童家长应该遇到的所有困惑,又有相应的表达能力,来讲述,同时也是给自己学琴之路复盘,回顾我自己在遇到这些困惑,是怎么拆招的。
在小提琴学习中,音准一直是个难点。弦乐和键盘相比,很大的一个困难之处就在于要靠演奏者来控制音准。而小提琴则是弦乐当中音准最难掌握的,因为它个头小,所以容错性低。我的老师告诉我,如果拉大提琴,甚至中提琴,都会感觉到乐器的音准容错性要高很多,稍微偏一点听不出来差别。
我觉得没学过小提琴的人可能会觉得音准是个二进制的结果,准/不准;音准的学习也是突变的。事实上,我的体验是,音准是个渐进的训练过程。
先说最简单的,一开始在第一把位,我大概不到半年就自以为拉的挺准的了。然后学习换把,噩梦才刚开始。
琴弦的振动频率和琴弦长度是非线性相关的,越短,升一度的间距越小。这个特征在吉他上很直观:越往高音部分走,那些“火柴棍”的间距越小(我不知道“火柴棍”的学名叫啥,对不住了)。
无论什么提琴,物理原理都一样,越往高音走,手指间距越小。所以一旦换把,就要重新记忆在新把位的手指间距。
话说我练习三把基本练了两年,一方面是因为需要重新找到音准,另一方面是重新视谱。视谱的过程太痛苦了,跟重学五线谱一样,脑子里给音符重新连线。
不过三把这一关打通了之后,五把花了两个月,七把花了一个月,就通关了。进步速度也是非线性的,后期加速快很多。
到第三把开始,老师先教我用心听三把起始音引发的共鸣。比如A弦上第三把是D,恰好会引起和旁边低八度的D弦共振。这时候琴听上去声音非常清凉悠扬。一开始我对“清凉悠扬“的声音并不敏感,后来听的越多,越能感觉到。
而这种音色,其实在每个音上都能找到。当音准很准的时候,琴的声音就很悠扬,当音准有偏差的时候,琴好像被人扼住喉咙一样。我到第四年,才能在高把位的时候听到这个“悠扬”的感觉。
前两天(学琴四年)上课的时候老师跟我说起我的音准有大幅提高,尤其是高把位的音准,我就说我听到了这种声音。
以前看人调琴不用调音器,我觉得那是个很高阶的技能。曾经问过老师怎么能做到这样,老师当时也没跟我详细讲,大概介绍了一下原理:先定好A的音,其他弦都是以A为参照系,来找五度的和谐感。调的时候同时拉两根弦,去听五度和弦。五度是个特别和谐的声音。
而且在学琴第三年,刻意练习双音的时候,老师也跟我说,双音的音准和单音不一样。演奏双音的时候需要微调,去寻找和谐的感觉。这点她也没细说,就告诉我用心听双音,和谐的双音应该是个很“干净“的组合,如果死板的将两个单音的音符搭配到一起,会觉得声音有些毛渣渣的。
她平常教学的时候不会刻意去教怎么听五度,怎么听琴的overtunes,就是共鸣点。因为刚开始学琴的时候,多数人的耳朵是“瞎”,怎么努力都听不到这么细微的音色。
但是慢慢的,耳朵的敏感度被一点点打开。我花了四年的时间听到五度,听到overtune。 那一刻,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。哇,感觉这个世界变的美好了很多。
再往上走,比如考音乐学院的时候听力考试,就是听一段音乐写乐谱,跟听写似的,这对耳朵要求就更高了。
我的老师告诉我她考音乐学院的时候都是瞎写,完全没感觉,全靠蒙,稀里糊涂的就考进去了。结果到了毕业之后,突然发现自己听一段音乐,眼前好像就能看到乐谱,摔!当年考大学如果有这个本事就好了!
啰里八嗦讲这么多,我想说的就是,音准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里程碑,而是逐渐冲关打怪的升级过程。
第一把准了,就开始打第三把;单音准了,就去攻克双音;五把准了就打七把;慢拉的时候准了,快拉的时候又不堪入耳……
怎么练呢?无非“多听”二字。慢慢的拉,用心听,寻找清凉的音色。我不知道别人,反正我自己是通过音色来判断,而不是频率。准的时候,琴发出的声音就很好听,不准的时候,琴就咿咿呀呀鬼哭狼嚎的。
我觉得学音乐,无论以任何器乐还是声乐为载体,都要以多听为基础。听得多了自然乐感就好了,听得多了,自己拉琴的时候会向“范本”靠拢,无论在音准,节奏,phrasing,力量,情感演绎等等方面,都会大大提高。
我小时候学钢琴就没有“听音乐”的概念,那时候当然也没有这个水平的老师,我小时候的钢琴老师教我钢琴,我现在回想好像学习的是一门训练手眼协调的运动,而不是艺术。
写这一篇是因为很多人问我多久找到音准的,而我自己的体会是它是逐渐进阶的过程。
那天还跟我的老师聊起这个话题呢。她说这都是需要时间来累积的。一般小孩子从5、6岁开始学,学到中学时期,自然就通关了。很多人以为小孩学这些东西快,但是他们没看到小孩子投入的时间。大人如果也能投入那么多时间,也能达到同样的成就的。